粟裕大将为何能在1994年恢复名誉?除张震外,还有一人也至关重要

近代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中国各阶级、各党派都提出了自己的救国方案,但是在其他的救国方案相继失败以后,工人阶级走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历史选择了工人阶级领导的革命,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走上了一条不同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道路。

一条不同于世界大多数国家的道路,也意味着中国能借鉴的外国发展的经验少之又少,虽然有着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帮助,但是终归两国国情不同,不可一概而论,因此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这段过程中也难免会犯错误。

建国后中国也走过很多的弯路,其中伤害最大,影响最深的大概就要数1966-1976这十年了,在那段动乱的时间里,很多人牵涉其中遭到打压,其中就不乏曾经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动乱结束后,很多人的名誉也相继被恢复,粟裕大将亦在那场动乱中遭受牵扯。

许多人在粟裕蒙受不白之冤的时候奔走,期望早日为粟裕洗脱冤屈。直到1994年,粟裕的名誉才得以恢复,在这段艰难的过程中,除了一直为粟裕奔走的张震,还有一人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动乱中受到牵连

开国大将陈赓曾对粟裕说过这样一句话,“自古以来两种人最危险,一是功劳太大的人,二是不喜欢讨好别人的人,这两条,你都占了。”不得不说陈赓将军是了解粟裕的,但是令人没想到的是陈赓一语成谶。

粟裕将军是1907年生人,出生于湖南会同,在1927年的时候,年仅20岁的粟裕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参与了南昌起义,无论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还是红军长征都少不了粟裕的参与。

在抗日战争期间粟裕就担任了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指挥战斗,立下了赫赫战功,解放战争时他又担任了华中野战军司令和华东野战军副司令之职,指挥了众多的著名战役,他还是淮海战役的主要指挥官之一。

在建国以后的授勋仪式上,粟裕被授予大将军衔,并且位列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还被授予八一勋章、一级独立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但是在那段动乱的岁月里,粟裕被扣上了“个人主义”的帽子,粟裕将军高风亮节,他不在意那些没有根据的污蔑,但是他却为此被撤了职,被迫在家中禁足,后来甚至还遭受了牢狱之灾。

在反动势力遭到处罚以后,中央下达了为在动乱中蒙受不白之冤的同志平反的指示,粟裕将军也重新燃起了希望,向中央写报告为自己申请,他的夫人楚青、原三野24军军长王必成中将和原三野参谋长张震中将也开始为洗刷粟裕将军的冤屈四处奔走。

他们一人是粟裕将军的夫人,其余两人是粟裕将军的老部下,他们都深知粟裕将军的为人,直到1994年,《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发表文章,承认1959年对粟裕将军的判断是个错误,并对粟裕将军重新做出了评价,能得到这个结果,除了他们三人的努力,还有一些人在这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汪道涵先生与粟裕将军

那个重要的人就是汪道涵先生,或许很多人对这个名字陌生,但是有一件事大家一定不陌生,那便是“汪辜会谈”。

汪道涵出生于1915年,是同盟会元老汪雨相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早年间就参了军参加抗日活动,并担任管理方面的重要职务,建国后,在1980年的时候还担任了上海市市长。

汪道涵十分关注大陆统一问题,在1991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成立的时候,汪道涵就被推选为会长,他在1993年时与辜振甫会谈,留下了被写进史书的著名事件——汪辜会谈,而汪道涵本人更是为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期间汪道涵曾在华东野战军担任军工部部长,当时就与粟裕有接触,那时的汪道涵对战场上用兵如神的粟裕十分钦佩,孟良崮战役以后,他就曾神采飞扬的讲述战争过程,对粟裕更是大肆夸赞。

竭力帮助,终得平反

1986年,原本担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汪道涵退居二线,随后汪道涵在上海市政府担任顾问。

汪道涵对粟裕的事情一直很上心,但是事情刚发生时他没有足够的能力为粟裕平反做什么,后来汪道涵算得上德高望重,他向中央提交了对粟裕将军事件的报告,极力主张为粟裕将军平反,加上楚青、张震、王必成等人的努力,才在1994年刊登出了为粟裕将军平反的报纸。

只可惜粟裕将军没有亲自读到那份报纸,那一年也正是粟裕将军去世10周年,1984年,粟裕将军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

这份迟了36年的报纸登出后,很多粟裕将军的老部下都十分激动,楚青期盼多年,也终于等到了这一天,楚青将报纸在粟裕将军的遗照前烧掉,告慰他的在天之灵。

小结:

“都休问,英雄千古,荒草没残碑。”虽然粟裕将军没有在生前等到彻底被平反的那一刻,这也成为粟裕将军生前的一大遗憾,这份告慰虽迟,但是终归还是来了。

历史是人民书写的,粟裕将军对人民解放军的建设和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独立和复兴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人民不会忘记,更加值得被历史铭记。